■特约记者 程喆
水价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其关乎民生而颇受关注。6月,上海将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理由是供排水企业正处于亏损状态。对于今年上半年多地上涨水价的情况,尽管百姓不情愿,但是专家认为,这是提高水质的必要手段。
各地自来水涨声一片
据上海媒体报道,5月29日,上海市属供水企业开始向社会公布2010年~2012年供水成本信息。上海市水务局官员表示,目前上海市供排水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负债率达到64.8%。其中,供水价与供水成本每立方米缺口在0.7元左右。
不仅是上海,在过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水价听证会在全国各地密集上演。5月1日,安徽省芜湖市城市供水价格上调;4月27日,浙江省海宁市召开自来水销售价格标准听证会;4月25日,黑龙江省海伦市召开污水处理费标准听证会;4月17日,广东省东莞市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
中国水务投资公司董事长王文珂更是高调表示:“水价要提高到30元/吨~40元/吨才行,我坚决支持水价上涨。”
王文珂解释说:“频繁召开听证会容易让大家只关心水价而不关心水质。而当前很多标榜自己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其基本水质都做得不好。 ”
提价是为了提质
王文珂的一席话抛出,立刻引发了争论。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倒是认为王文珂的话有一定道理:不提高水价,哪来的优质水?
据悉,现有水价由4个部分组成,即自来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和调水费用。
长期以来,自来水、引水工程等水利设施由国家投资建设,水价采用政府定价,未体现其市场价值,结果造成水价偏低。
据傅涛的统计,其实自来水价格提高的幅度是最小的,从1998年到现在,自来水价格每年上涨不到5%,接近通货膨胀率。
而涨价的大头就是自来水公司中的污水处理费。《北京晚报》报道称,目前的水质标准已经提高了,从原来的35项标准增加到现在的106项标准,以前不检测的东西现在都检测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原水越来越脏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原水不能直接饮用,从不合格加工到合格,成本必然会增加。
傅涛认为,由于污水处理费征收得还不够,现在只能做到泥水分离,无法处理污泥。“水看着是清的,但是质量差别很大”。
在支持涨价的人眼中,水价上涨其实是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
水质不容乐观
中国饮用水的质量究竟怎样,对此,民间和官方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2012年5月7日,关于“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消息在网上迅速流传,一时间人人自危。这条消息源自《新世纪周刊》的一期封面报道《自来水真相》。
该报道称,2009年下半年,为了“大致搞清”全国城市饮用水的水质状况,住建部水质中心做了一次全国普查。这是近十几年间最大规模的检测,覆盖全国4000多家县级以上城市的自来水厂。
但直到报道发出时,住建部仍未对外正式公布这次调查所得的自来水水质数据。
有消息称,据多位接近权威部门的业内人士透露,调查结果表示的实际合格率只有50%左右。
这篇文章引起轰动后,住建部方面回应,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我国城镇供水总体安全,近年来水质不断提高”。
但据《南都周刊》报道,环保部2010年环境公报显示,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监测39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不达标水量为51.8亿吨,占23.5%。
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判断,这个数据可能有水分,剔除掉事实上不合格的三类水源,再剔除部分一二类水源中实际不合格的部分,中国城市水源地真正合格的比例大约为50%。
提价和提质如何协调
百姓自然希望喝上干净水。通常居民对水中是否有杂物、沉淀、白絮状物体有最直观的感受。而3个月前才发生上海黄浦江死猪漂流事件,以及“北京城里最会喝水的家庭20年不碰自来水”的新闻更是引发了人们对饮用水水质的担忧。
在傅涛眼中,目前的水价等于是“劫贫济富”,富人用水多,所以“一视同仁”的价格是不平等的。
目前最合适的是,更新水价模型,就像油价一样,根据每个地域的资源稀缺程度和资源质量“量体裁衣”。此外,还要根据老百姓的承受力来确定它的价格。
可以想象,若这个模型真的建立起来,水价将会像油价一样频繁地调整,而且上涨的情况居多。
在讨论中,有人认为质量最重要,所以适当地提高价钱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这是目前实现节约用水的最好途径。可是,反对者却提出,水价主要反映水资源短缺的程度。
水价可以引导公民节水,但不该成为水质达标的条件。另外,原水水质遭受污染所花费的处理成本不应该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应由政府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