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银行研究显示,中国只有四成多的城市供水机构实现盈利,且仅有一成左右的供水机构净收益率大于10%。
3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届水业战略论坛上,世界银行中国和蒙古局水业和城市发展部主任柯保罗(Paul Kriss)发布了世界银行对中国城市供水服务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
世界银行2009年调查的606家城市供水机构中,仅有264家在净收入上获得正向等分,即做到盈利。“只有44%的城市供水机构实现正净收益。”柯保罗说。
即便是盈利的供水机构,也大多在盈亏平衡点附近徘徊。在这些盈利供水机构中,仅有一成左右的净收益率大于10%,而财务健康的供水机构净收益率标准线是20%。
世界银行对中国城市供水服务评价的研究始于2004年。该研究借助国际通用水业绩效评估工具IBNET,其指标包括服务普及率、生产水量与用水量、产销差、管网绩效、成本及职工安置等。
“尽管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向是鼓励供水机构自负盈亏,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柯保罗说。他指出,大部分供水机构无法实现自负盈亏,资本的短期可持续性不足,却又不能通过提高水价或增收服务费用来改变现状,导致的结果是供水企业新建设项目投入不足、员工薪资过低、人才流失等。
2004年以来,供水企业员工薪水的绝对数额增长显著。但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供水企业员工薪资在全球仍然处于低水平,人才流失将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瓶颈。该报告还说,供水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绝对数额的增长抵消了员工工资的增长,以至于这一比例在2004年至2009年的调查中保持稳定,始终占供水机构生产成本的20%左右。
世界银行研究指出,设计规模过大、系统储水要求偏低、依赖于系统的即时生产能力等原因,也导致中国供水企业存在不必要的资本建设和偏高的运行维护成本,使得利润被折旧费用侵蚀,压缩了利润空间,并增加了生产成本。
其中,近五分之一受调查企业的最大供水量不足生产能力的一半。其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供水企业向政府索要资金,不断依靠政府的资金注入以维持生存。
柯保罗评价道:“供水机构必须停止现在这种依靠政府补贴维持运作的模式,面向市场,寻找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他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明确鼓励并支持形成能够为供水机构带来利润的水价。如此,供水机构才能有维持运营的资金,并伴随城市人口扩张进行扩大再生产,以扩大服务供给能力,实现良性循环。